脱 困
学院:临床医学院 姓名:王育飞 案例类型:心理问题
一、案例背景:
天已黄昏,列车疾驰。我坐在徐州开往唐山的火车上,手中拿着的是一份刚刚签订的三方协议,内心的激动依然难以平复。我知道,当徐州矿务局医院与他签下三方协议的那一刻,是他的成功,也是我的成功。激动的思绪,一下子把我带回了2年以前。
“老师,我叫李明(化名),能给我开一份证明吗?”,站在我面前的是一名刚刚转入临床医学院学习的男生,说话声音很低,略带颤抖。凭着职业的敏感性,我立刻意识到,这可能是一个不善交际,缺少自信,甚至有些自卑的男生。后来通过与他谈话以及侧面了解,得知李明来自陕西省的一个小山村,父母都是农民,靠着种地的微薄收入,供养着他和弟弟上学。他其实很懂事,知道父母供养他们很不容易,也知道自己应该努力学习,但无奈学习成绩却一直不理想,目前尚有3门挂科,他一直觉得自己这样的学习成绩愧对父母,觉得是自己笨,内心充满了自责。
因为家庭经济困难,学习成绩又不好,他觉得很自卑,性格非常内向,不愿意与别人交流,在班里没有朋友,对于一些集体活动也总是刻意回避,经常一个人躲在角落里。在同学眼里,他是一个独来独往的很“另类”的人。李明对我说,他的学习成绩不好,将来不打算考研,毕业以后想尽早工作,减轻家庭负担。但对于将来的就业方向,自己不清楚,面对当前的就业竞争压力,自己没有信心,看着同学们都在复习考研,自己不知道该做点什么,每天心里都很焦虑。
二、案例分析:
李明目前的状态,是一种典型的心理“亚健康”状态。在当前社会,大学生可能会面临来自家庭、经济、学业、就业、情感等诸多方面的压力。面对这些压力时,一部分学生因无法正确处理和合理释放,长期存在沉重的心理负担,就有可能形成心理“亚健康”状态。李明正是由于受到家庭经济困难、学业困难和就业压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,产生了这种“亚健康”状态。这种状态如果长时间持续,可能导致诸多问题的产生,包括人际交往困难,在人际交往中产生自卑、退缩、消极、敏感等情绪,常常难与人沟通,最终性格变得孤僻,自我封闭。也可能造成学业困难,由于长期焦虑,精神紧张,导致注意力难以集中,学习效率低下,从而造成学习困难,成绩下滑。而人际交往困难、学业困难等问题的出现,也会进一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,形成恶性循环。
三、解决方案:
李明的心理“亚健康”状态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造成的,没有一种方法可以一蹴而就的解决问题,如果仅仅针对一些表象问题去做工作,比如学业问题、社交问题、就业问题,也只是头痛医头,脚痛医脚,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。无疑,解决问题最有效的办法是他自己主动的、积极的去面对问题并做出改变。但长期的“亚健康”状态,使得李明已经认为这样的状态就是“我”,他认为这是正常的,是习惯的,为什么要改变呢?所以,对于李明来说,自己无法意识到问题的存在,也就缺少改变现状的动力。
面对这样的情况,我想到了职业生涯规划。如果能够通过系统的、科学的方式,在他的生活和学习中,设立一个清晰的职业发展目标,重构他参与学习、社交、就业等活动的意义,通过目标的激励作用,就能调动他自身的积极性,激发出学生的潜能,增强他想要改变现状的动力,从而完成自我的“脱困”。
1、学会科学解压和自我调试
李明的问题是由于心理压力长期得不到释放导致的,所以我首先建议他经常参加一些关于压力释放的心理辅导活动。通过参加活动,他能够逐渐学会如何释放心理压力,如何进行自我心理调适,在面对一些生活中的困难和压力时,能够更妥善的处理,心理韧性得到锻炼和提高。同时,通过团体辅导过程当中的相互配合,相互沟通,能够使他的人际交往困难问题得到一些改善。
2、通过职业测评找准自我定位
在我的指导下,李明完成了职业测评和相关的心理测评量表。通过对这些测评结果的解读,李明对于自己有了更清晰的认识,了解了自己的性格特质,知道了自己有哪些优点,有哪些不足,也明确了自己的职业兴趣和求职方向。他对我说,老师,我终于看清我自己了。
3、确定职业发展目标
确定职业发展目标是一个关键环节。一个清晰明确并且符合他价值取向的目标,将成为是他改变现状的动力来源。我帮他搜集了很多相关的职业信息,包括目标单位的岗位要求、招聘方式、福利待遇、工作环境等,并引导他根据自身情况和用人单位情况,一点一点分析,不断缩小范围,最终确定了徐州地区二甲医院的内科医生作为他的职业发展目标。
4、制定职业发展规划
结合职业目标的要求和李明自身的一些劣势,我指导他制定了一份非常详细的“职业能力提升计划”。包括学习成绩提升、专业技能提升、人际沟通能力提升、团队合作能力提升、心理抗压能力提升等等。同时,通过制定一些小的分解目标,定期给予检查和鼓励,使他能够不断获得激励,获得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的动力。
这份“计划”实施了一年后,随着设定的目标一个接一个的实现,李明也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。学习成绩明显提高,不仅没有了挂科,还跃升到了班里中上游的水平,人际交往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,不仅完成了一学期交五个朋友的目标,还在心理辅导活动中做起了老师的小助手,集体活动中也经常能够看到他的身影。同学们都说他像换了一个人一样。
转眼到了毕业的时候,我陪他一起到徐州矿务局医院应聘,他的表现令用人单位非常满意,顺利通过了笔试和面试,并当场签订了三方协议。他拿着三方协议,激动的对我说:“老师,我成功了,谢谢您”,并向我深深的鞠了一躬。
四、经验与启示:
1、重视学生的心理“亚健康”状态
在当前社会,每个人都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,如果压力不能得到科学合理的释放,就有可能形成心理“亚健康”状态,这种状态是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的临界点,具有非常大的潜在风险。在这种状态下,学生不能很好的适应学习和生活,影响其潜能的充分发挥。大学时期是世界观、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,如果学生心理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,必然会影响他们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,最终影响学生成长成才和综合素质的提高。因此,这种情况应该引起辅导员老师的足够重视,尽早发现,尽早干预,把学生心理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。
2、要科学合理的帮助学生“脱困”
心理“亚健康”状态不是一种疾病,我们没办法“对症下药”,也不能追求一蹴而就的效果。它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,也会有各种不同的表象特征,比如成绩下降、社交障碍、就业焦虑等,如果只针对这些表象进行处理,比如单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或者鼓励学生参与社交活动,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,甚至有可能会加重学生的焦虑状况。最有效的办法是通过各种方式,激发学生的自我潜能,提高学生的主动性,使他能够积极的,自主的去改变当前的状态,从而完成自我的“脱困”。
3、职业规划能够为学生提供自我完善的动力
针对李明的问题,我采用的是职业生涯规划结合心理疏导的方式。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不仅仅是帮助学生规划职业发展路径,也不仅仅是帮助学生顺利就业,它最重要的功能是帮助学生重新树立起人生奋斗的目标,重构学生学习生活的意义,改变学生消极、自卑的处世态度,为学生提供自我修正的“源动力”,促使学生主动的对自身人格进行完善,对自身能力进行提高。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于科学的解决学生心理问题,可以起到良好的辅助和促进作用。